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5422/58598 (78%)
造訪人次 : 2521091      線上人數 : 18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libir.tmu.edu.tw/handle/987654321/39575


    題名: 六維影像-醫學阿凡達
    作者: 秘書室
    日期: 2010-12-03
    上傳時間: 2010-12-24 15:09:18 (UTC+8)
    摘要: 六維立體虛擬實境影像國際研討會
    -體驗實境虛擬的未來醫學
    由臺北醫學大學主辦的【六維立體虛擬實境影像國際研討會】,於2010年11月6日下午假臺北醫學大學教研大樓3102教室盛大舉行。此次研討會邀請到四位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們,分別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放射線科Vincent CHONG 主任、新加坡腦神經學院IvanNG主任、香港大學放射科Dr. Henry MAK以及香港中文大學Dr. GeorgeK.C. WONG及北醫附醫神經外科鄭泳松醫師擔任主講人,並邀請北醫醫學系謝銘勳主任、萬芳醫院神經外科雷大雅主任、北醫附醫蔣永孝主任、神經放射醫學會理事長郭萬祐教授、榮總MRI凌憬峰主任與附醫梁庭繼醫師等嘉賓擔任主持人。當天逾120位與會貴賓共襄盛舉,研討盛會便在北醫醫學院院長曾啟瑞教授致歡迎詞下正式揭開序幕。
    電腦科技近十年來的快速成長結果,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在醫學上,以往複雜的解剖結構,需要透過大體解剖、平面的解剖圖或平面影像工具(如CT、MRI和血管圖等)來教學,學習者必須在腦
    海裡進行三度空間的想像與重組;對於神經外科或其他複雜性的手術,難以在術前做情境的模擬。為解決這類問題,新加坡在2000年即開始研發如何以立體呈現三維的空間影像,該系統在教學外,更能做為立體虛擬情境手術之用,而DEXTROSCOPE即代表其中一型關鍵技術。
    當時的北醫教務長陳大樑教授(現任副校長),慧眼識出DEXTROSCOPE於往後教學之用途,並爭取到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的經費補助,領先全國購置該套系統,2009年於北醫正式啟用。之後,在陳教務長引領下,我們有效的整合基礎解剖與臨床影像教學,在大堂課提供醫學系三年級學生六維影像教學,並以小組教學的方式運用於在臨床技能中心,讓醫學系五、六年級的實習醫學生進行神經外科虛擬手術。
    在亞洲目前使用該套系統的有:新加坡神經外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日本FUJITA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等,均發表多篇具體的成果。此次研討會在CHONG教授秀出第一張幻燈片-顱底的蝴蝶骨,說明神經孔與神經走向的短短30分鐘內,精彩的將顱底的正常解剖與常見疾病化作一場相當淺顯易懂的演說。接著是參與發明DEXTROSCOPE的NG教授,以生動的六維幻燈片介紹幾個關於立體影像的發展與技術面的背景。茶敘過後,由Dr. MAK導出結構性MRI影像使用於阿茲海默症的前驅實驗,接著由Dr. WONG以實例說明腦內動靜脈畸形與腦瘤,透過六維立體影像做出有效的術前虛擬實境手術計畫,最後由鄭泳松醫師現場操作六維立體虛擬實境影像,透過特殊的眼鏡觀看六維影像,讓與會貴賓們頓時大為驚豔,所見之虛擬手術-前、後,左、右,上、下,六個面向一覽無遺,只有親身感受才能體會如同觀看〝阿凡達〞電影的視覺效果。最後在Q&A中,萬芳醫院放射線科陳榮邦主任提及,數十年前從黑白電視轉變成彩色電視時,人們的接受度相當快而普及,轉換的時程相當短。而後,傳統影像到數位影像的普及,雖然經過一段時間,但畢竟轉換過程也是相當快速的,唯獨十年前即已發明立體影像,及近年來發展出的六維影像,至今無論在教育面或娛樂面卻均未普及;而更意外的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三維情境,為何透過科技的三維系統呈現真實的世界,經過十年仍無法普及化?這或許與影像的解析度、真實性、方便性…,等等有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十數年後,如同六維系統的研發與應用一般,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才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關鍵。
    會後,在活動滿意度調查中發現,這場全程使用英語的研討會,與會者有94%感覺符合他們的期待,並給所有講者最高的評價。對於問題中所提及影響參加本研討會最主要的因素,依序分別為「相
    當吸引人的課程」,「講者的學術聲望」和「時間的選擇」,而「因學分而參加」的因素則佔較少比例。
    研討會順利落幕之際,除了感謝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的支持,以及北醫教資中心曾主任對活動的大力協助外,也要感謝讓活動得以流暢進行的吳亭佑、林盈均以及所有工作人員。最後更對不畏風雨特地前來參與此次研討會的諸位嘉賓,表達由衷的謝意,期望研討會內容讓大家有所收穫。
    文/范巧逸、曾瑋莉、陳榮邦
    顯示於類別:[新聞典藏] 研究發展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六維影像.pdf257KbAdobe PDF93檢視/開啟


    在TM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Notice
    • 本平台之數位內容為臺北醫學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包含體系內各式學術著作及學術產出。秉持開放取用的精神,提供使用者進行資料檢索、下載與取用,惟仍請適度、合理地於合法範圍內使用本平台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n this platform is part of th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eaturing various academic works and outputs from the institution. It offer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se the content appropriately and within legal boundaries to respect copyright owners' right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prior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 瀏覽或使用本平台,視同使用者已完全接受並瞭解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定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TMUIR。

      By utilising the platform, users are deemed to have fully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all the regulations set out in the statement, relevant law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international internet regulations, and usage conventions. Furthermore, users must not use TMUIR for any illegal purposes.

    • 本平台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若發現本平台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煩請權利人通知本平台維護人員([email protected]),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TMUIR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email protected]).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Back to Top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