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5346/58522 (77%)
造訪人次 : 2506556      線上人數 : 21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libir.tmu.edu.tw/handle/987654321/34920


    題名: 壓抑, 解脫與認同-以鄭清文五篇短篇小說的敘事分析為例
    作者: 張簡士暄
    貢獻者: 醫學人文研究所
    丁興祥
    陳永興
    關鍵詞: 鄭清文;敘事分析;防衛機轉;文本分析;自我認同
    Qing-wen Zheng;Narrative Analysis;Defense Mechanisms;Story Analysis;Self-identity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0-09-23 09:47:07 (UTC+8)
    摘要: 現今以「文本」作為研究、分析的題材已相當普遍,它們試圖從不同的理論觀點出發和切入,無論是從社會、歷史、文化、人類、心理學等不同視野皆已累積相當豐富的成果,當中特別是用心理學的角度、概念來分析、探討文本更可以直接來說明故事人物與情境間互動的心理歷程和因應模式進而去投射小說創作年代背景下,社會所呈現的特殊心理現象與性格。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九零年代當文化(本土)心理學崛起時,有越來越多心理學者開始關注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所生長的土地,丁興祥、宋文里、余德慧等國內知名心理學者開始運用社會、文化脈絡來研究人心理的現象,也間接使國內心理學研究更趨多樣化。

    本文以臺灣重要鄉土文學作家鄭清文的短篇小說為研究題材,儘管在本文鎖定的上百篇小說中各自有不一樣的主題與涵義,但在反覆閱讀之中不難發現卑微的人物角色皆在困頓環境中尋找、追求解放的歷程,而主要的目的是透過以心理學的觀點、概念分析台灣文學小說來更關注台灣當代的社會。

    本文是以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的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作為研究的方法,而主要的分析概念是來自於精神分析理論,分析的過程分三個層次,在第一層分析裡,藉由精神分析中所提到的防衛機轉、死和生的本能、精神動能(psycho-dynamic)、人格結構四項概念為基礎,透過上下文、小說人物的對話、和整體故事氣氛來看其人物的心理現象;第二層次的分析中同樣是以敍事分析為背景的美國心理學家Gergen的敘事形式(Narrative Form)試圖從整體故事找到故事的主調(tone),並觀察人物主角是否達成目標;第三層次分析本文試圖找到故事中的關鍵性故事發生事件並與當代社會背景作連結來間接說明、隱射與解釋社會現象。

    在閱讀上百篇作品所歸納出五篇具有相同的時代背景,顯著的心理衝突現象的小說:<雞>、<我的「傑作」>、<水上組曲>、<秘密>、<皇帝魚的二次災厄>之後,這五篇所要傳達的共同主題是小說人物所呈現「壓抑」的心理狀態,並在討論部份經由Erikson核心理論-認同(Identity)來進一步做延伸探討與解釋個體在壓抑心理的困頓中如何尋找自己的定位與在自我認同過程中是否扮演、調適好自己的角色,並朝著自己認為理想的路途、目標前進。
    關聯: 110頁
    描述: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佛洛伊德在1926年的手稿..................................9
    第二節 Erik H. Erikson在青年路德身上看見的認同危機.............15
    第三節 運用精神分析來進行文本分析的案例........................18
    第四節 運用敍事分析研究個案的相關文獻..........................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取向:敍事分析......................................24
    第二節 How to Analysis?........................................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30
    故事一 水上組曲...............................................30
    故事二 我的「傑作」...........................................44
    故事三 雞.....................................................56
    故事四 秘密...................................................71
    故事五 皇帝魚的二次災厄.......................................84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95
    第一節 壓抑與解脫.............................................95
    第二節 文化生活投射於小說....................................100
    第三節 契合性................................................103
    第四節 研究限制、建議.........................................104
    第五節 有效性(評鑑指標).....................................106
    第六章 參考文獻.........................................109


    中文部份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Smith.J.A(2003):質性心理學研究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出版社。

    宋文里主編(2007)。《應用心理研究》,第34期,第43頁。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喬、葉石濤、彭瑞金(1982)。鄭清文作品討論會,文學界,二期。

    汪暉(1988)。作為哲學人類學的佛洛伊德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瑞明主編(1993)。以生命的熱情觀察人生-鄭清文集70年代洪醒夫對鄭清文 的訪談,第9~14頁。台北:前衛出版社。

    康綠島(譯)(1989),Erikson E.H(1958):青年路德,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美玲(2008)。《鄭清文小說死亡書寫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鄭谷苑著(2007)。走出峽地:鄭清文的人生故事。台北:麥田、城邦文化。

    鄧明宇、王勇智(譯)(2003),丁興祥(校訂)(2003),Riessman, C.K.(199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英文部份
    Lysaker Paul Henry, Lysaker John Timothy (2002). “Narrative Structure in Psychosis: Schizophrenia and Disruptions in the Dialogical Self”, Social Science Collections. Vol. 12(2): 207~220.

    Riessman, Catherine Kohler (2002), “Narrative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Sage.

    Roe D, Davidson L (2005). “Self and narrative in schizophrenia: time to author a new story”, Medical Humanities, 31: 89~94.

    Sigmund Freud,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under the General Editorship of James Strachey in collaboration with Anna Freud assisted by Alix Strachey and Alan Tyson(1995).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Volume XX(1925~1926),”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Published by The Hogarth Press Limited, Clarke, Irwin and Co. Ltd, Toronto.

    Theodore R. Sarbin, Gergen, K.J.and Gergen, M. M.(1986)Narrative 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arbin, T.R.(Ed)(1986)Praeger Special Studies, Praeger Scientific, New York, Westport. Conneticut, London.
    碩士
    指導教授-丁興祥
    共同指導教授-陳永興
    委員-周慶塘
    委員-王恩南
    委員-何信翰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醫學人文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tmu-99-M116097001-1.pdf727KbAdobe PDF465檢視/開啟


    在TM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Notice
    • 本平台之數位內容為臺北醫學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包含體系內各式學術著作及學術產出。秉持開放取用的精神,提供使用者進行資料檢索、下載與取用,惟仍請適度、合理地於合法範圍內使用本平台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n this platform is part of th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eaturing various academic works and outputs from the institution. It offer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se the content appropriately and within legal boundaries to respect copyright owners' right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prior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 瀏覽或使用本平台,視同使用者已完全接受並瞭解聲明中所有規範、中華民國相關法規、一切國際網路規定及使用慣例,並不得為任何不法目的使用TMUIR。

      By utilising the platform, users are deemed to have fully accepted and understood all the regulations set out in the statement, relevant law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l international internet regulations, and usage conventions. Furthermore, users must not use TMUIR for any illegal purposes.

    • 本平台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若發現本平台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煩請權利人通知本平台維護人員([email protected]),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TMUIR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email protected]).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Back to Top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